求職時,薪資不要避而不談
近期大學生求職往往會出現一種現象,就是求職時,面試官咨詢薪資時,求職者反而避而不談,盡量不談薪資待遇,在這里,涿州人才網的職場專家是這樣為求職者排憂解難的。
應聘不敢談“薪”,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理性,因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,大學生就業遭遇寒流。為了就業,大學生難免滋生“鴕鳥心態”,甘愿犧牲個人權利,委曲求全謀求一個職位。從這個角度看,大學生應聘不敢談“薪”,不是理性,而是無奈,社會不該對此叫好。
大學生應聘求職,實質上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。從民法規定的精神看,雙方意思是否真實,是民事行為構成的要件之一。大學生應聘不敢談“薪”,顯然不是真實意思表示。而招聘單位對“應聘不問薪水”高豎大拇指,贊揚為“理性”,不是什么善舉,而是乘人之危。從這個角度講,所謂的“雙向選擇”,嬗變為用人單位單方意思表示的“單向選擇”了。
大學生應聘敢于談“薪”,甚至“張口要價”,這應是他們合理的訴求,也是用人單位與應聘者雙方簽訂用人協議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。應聘不問薪水,不僅為以后的勞資糾紛埋下禍根,也違背常理。一個人就業的首要目的就是掙取工資以謀生,這是人生存、發展的基礎,這恐怕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。那么,現在大學生應聘不問薪水,怎么能是一種理性呢?
當前,高校收費居高不下,很多家庭因為供養大學生而不堪重負,教育致貧現象困擾很多家庭,社會陷入新一輪“知識無用論”的泥潭。之所以如此,就業難是原因之一,部分用人單位也難辭其咎。現在有些單位比著、賽著壓低畢業生的工資,大學生應聘不敢談“薪”或“零工資就業”。這樣,用人單位用人倒是減少成本了,但大學畢業生的價值體現在哪?權益又由誰來維護?
現在的人才市場是一個供求失衡的市場,供遠大于求。但是,用人單位可以以挑剔的眼光選擇人才,但絕不能動輒侵犯他們本應擁有的權利,犧牲他們正當的利益。應聘不敢談“薪”或“零工資就業”,實質是“雙輸”行為,大學生損失的眼前工資利益,而用人單位損失的卻是長遠的發展動力。
大學生應該有尊嚴地求職,不能妄自菲薄,應聘連談“薪”都缺乏勇氣。更重要的是,一個有社會良知和責任感的企業,在金融危機來臨之際,理應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,不可乘人之危,肆意踐踏求職者應有的權利。
|